国内首单碳中和绿色金融债成功发行 引领绿色金融创新助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64     |      2025-02-23 13:47:17

国内首单碳中和绿色金融债成功发行 引领绿色金融创新助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内首单“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的成功发行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创新,为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以下是其核心要点及影响分析:

一、首单“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的基本情况

1. 发行主体与规模

国家开发银行于2021年3月18日面向全球发行首单“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总规模200亿元,成为当时全市场金额最大的专项碳中和债券。该债券分为银行间市场发行(192亿元)和商业银行柜台发行(8亿元)两部分,全场认购倍数高达8.19倍,显示出市场的高度认可。

2. 资金用途与项目效益

募集资金主要投向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覆盖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的46个项目(35个风电、11个光伏)。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99.73万吨,节约标准煤734.97万吨,并显著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

3. 国际认证与标准对接

该债券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并符合国际最新气候债券标准(V3.0版),是国内首单同时满足国内人民银行标准和国际气候债券标准的绿色金融债,增强了境外投资者的参与意愿。

二、创新亮点与市场引领作用

1. 产品创新与结构设计

  • 专项聚焦低碳领域:相较普通绿色债券,碳中和债资金用途更聚焦于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项目,并要求第三方机构对碳减排效果进行定量评估,确保“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
  • 境内外市场联动:通过“债券通”吸引境外投资者,境外订单量超100亿元,同时上清所首次发布“碳中和”债券指数,完善国内ESG指数体系。
  • 2. 政策与市场机制推动

    此次发行响应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以及交易商协会2021年2月推出的碳中和债创新品种要求。此后,上交所、深交所相继推出碳中和公司债,推动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快速扩容,仅2021年前3个月即发行23只碳中和债,规模达259.14亿元。

    3. 金融机构角色深化

    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碳中和债,不仅支持实体项目融资,还推动绿色信贷标准的梳理与完善,引导资金精准流向低碳产业。例如,南京银行作为主承销商之一,承销量达20亿元,位列市场第四。

    三、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1. 加速能源结构转型

    通过支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推动电力系统脱碳,助力能源体系向清洁化转型。

    2. 降低绿色融资成本

    首单债券中标利率3.07%,低于市场预期,体现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优势,后续绿色债券利率持续走低(如2024年3年期绿债平均利率2.36%),进一步激励企业参与绿色项目。

    3. 促进国际标准融合与市场开放

    引入国际认证和《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提升中国绿色债券的国际认可度,吸引外资流入。2020年境外机构增持中国债券超1万亿元,绿色债券成为重要配置标的。

    4. 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完善

    首单发行后,政策层面持续优化绿色债券标准、信息披露机制及评估认证流程。例如,2024年《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绿债标准体系,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

    四、后续影响与展望

    首单碳中和债的成功为后续市场树立标杆,2022年工商银行发行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金融债(规模100亿元),2024年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达6814.32亿元,但需进一步解决发行成本优势不足、ESG投资理念普及等问题。未来,绿色债券需结合转型金融、蓝色债券等创新工具,持续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

    综上,首单碳中和绿色金融债通过产品创新、标准接轨和政策协同,不仅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更引领了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国际化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工具。